星期五, 12月 23, 2011

“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 by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that created them.”

 - Albert Einstein

星期一, 9月 26, 2011

新聞:12年國教 期末評量數英自

蘋果日報【楊惠琪╱台北報導】

新聞節錄:
行政院日前核定通過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劃」,教育部昨宣布確定二○一四年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教,國中基測將走入歷史,但為維持國中生基本學力,擬在每學期結束前實施數學、自然、英語科診斷性評量,未通過者利用寒暑假強制補救教學,引發各界砲轟:「怎麼免試入學實施後,反而越考越多?」

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批評:「段考就可拿來診斷,沒必要增加次數,怎麼免試入學反而越考越多?」
台北市民生國中校長孫明峯說:「未蒙其利、先受其害。學生還沒享受到免試福利,會考、診斷性評量就先來。」
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劉欽旭說:「本來是一次會考,現在變成每學期都要考。教育部應尊重學校評量權,不要動不動就搞全國化評量。」



真的很妙!
謝理事長認為段考就可以診斷,宋教授看了應該會想吐血!
在「診斷性評量」這塊領域研究了這麼久,卻被理事長拿來跟一般段考卷比。
理事長可能要先看看多數學校的老師是怎麼出段考考卷的,人家宋教授所說的診斷性評量又是怎麼回事。

孫校長可憐學生一考(基測)變六考(每學期末),是很貼心啦!
現在12年國教這個畸形的樣子:既免試、又保有明星校的雙重矛盾制度。
這些明星校要一一獨招嗎?還是聯合招生?雖然還不知道,但卻是媒體、家長最在意的問題。
總之對成績好的學生來說,還是得考啦!

但不知道校長有沒有想過
在沒有被關注的那一面,是學習低成就的孩子,他們不必去擠明星學校的門檻,但他們真的有能力上高中了嗎!?
目前國中並無根據智育成績設計留級制度(如果有,請更正我,感謝!)
新聞中所報導的方案,或許可視為:
每學期檢核學生能力,若未達基本能力,則須假日輔導。

這樣一來,教師工會劉老師的說法「尊重教師評量權」,
由各校教師所出的考卷,與全國性的診斷性評量,
何者的結果拿來評核學生是否具備基本能力較有公信力?
畢竟不需要輔導,或得要留校加強,那個寒暑假的使用對學生、家長來說應該是滿重要的!

星期三, 8月 31, 2011

Design & Thinking 中文版預告片



這預告片傳達的意念,與前篇 Tim Brown的想法有些交疊。
不過,TED的片長在20分鐘內,而這支影片是預計10月要上映的「電影」,
內容可能會更具體與全面。

繪畫和書法雖是我唯二上過的才藝班,但在學時期,我的美術成績並不顯著。
如果要選學藝股長,要壁報比賽,那人選絕落不到我頭上。

反而是從自學網站架設的過程,讓我從設計這件事情走到了「美」的路上。
雖仍無法在「畫畫」的領域裡符合一般人對視覺的要求,
但誰說設計=美術呢?

架設網站之前,首先就是看很多很多的網頁,開始懂得欣賞網頁設計;
寫網站的時候,會去思考如何整理資訊,設定閱讀動線的問題。
架設網站之後,利用計數器追蹤使用者的族群、流量的升降,
利用留言板與網友互動,了解需求,適時做出網頁改版。
就這樣,也許我不能做出很漂亮的介面,但可以做出讓人感覺舒服的網頁。

又因編輯工作的關係,我在這四五年非常關注平面設計、包裝、廣告。
案頭上的設計書恐怕不輸美編,初衷是希望與設計者使用一樣的語言,
提升溝通效率,但後來卻漸漸的變成自己的喜好。

另外,臺灣社會已有一定的經濟水準,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產品,除了功能也注重工業設計,可以說整體的美感都被提升了。

所以到底什麼是設計?
預告片中 1:40 處,一位女性設計師說,設計師的思考與科學家不同。
I Don't think so.

對我來說,設計是解決需求,創造價值。
科學的思考脈絡,一樣派得上用場,因為重要的是態度與動機。
也許有些科學家,只是為了解決 why 而做研究的,
但如果連 why 都不清楚,就開始設計,更是愚蠢的。
而更多的科學家,解決 why 的問題之後,還會希望他的研究對人類社會有實質的價值、貢獻。
這與設計的終極目標,也是相似的。

所以我們設計各類教材,為了解決課堂的需求,創造知識傳遞的價值。
  我們設計操作介面,為了操作便利的需求,增加使用意願,藉此創造價值。

用這樣的觀點來看,回到前篇所做的簡短結語,
人人都是設計師,只是媒介不同。

重要的是,在你的工作、你的生活,是否隨能能保有「Design & Thinking」。


星期五, 8月 26, 2011

Tim Brown 鼓勵設計師放大思考的格局

我想,政治家、經濟學家、建築師、編輯...我們都是設計師。
只是,媒介不同。










星期三, 7月 13, 2011

創用CC授權與教科書出版社的商業模式:一些初步觀察與省思

創用CC授權與教科書出版社的商業模式:一些初步觀察與省思(上)
創用CC授權與教科書出版社的商業模式:一些初步觀察與省思(下)

今天要摘的文章,是我不認同的。
而之所以仍要摘錄,是因為我想這會在未來的教科書產業中,
我們必須面對的聲音。
因為不了解這個產業,所以想當然爾認為教科書出版社很容易做得到!
這樣的事情,在我們的社會上屢見不鮮。

該文作者黃泰然先生,將文章分上下兩集,從以下面向做探究:
  1. 免費是問題嗎?
  2. 創用CC授權可以提高原本免費提供的教案教材資源的價值
  3. 學校與老師會選擇採用創用CC授權的教科書版本嗎?
  4. 採行創用CC授權的成本問題與解決之道

基本上有以下論點:
  1. 出版社為了使教科書可獲得教師選用,原本就提供許多免費的教學資源給教師。
  2. 承上,如果出版社提供的資源採用創用CC,免費的資源將更有價值,更吸引教師選用。
  3. 出版社若疑慮:「採用創用CC將使教師覺得,是否使用該出版社產品都可任意使用該社資源,反使得服務資源與選用行為脫鉤」。這雖是合理的疑慮,但不必然發生
  4. 就部份內容採用創用CC授權,對廠商並不會增加額外成本,甚至還是降低成本的方式。

上述的1、2、3,其實是同一件事情,
出版社為了選書會免費給老師資源。
都免費提供資源了,就讓這些資源適用範圍更廣吧!這樣我們老師會更好用。
啥!你怕如果資源取得與適用範圍,跟你們的教材無關的時候,我就不選你喔?
恩~也不一定會這樣啦~(如果是在PTT上,我真想讓幾個文字閃爍!)

這論點薄弱到我不想花力氣反駁。

而第4點,我們早已經在做了!
可是成本降低了嗎?
對於一本圖文教科書所需的資源量來說,創用CC的資源算不上多,
其中可授權商業範圍使用的更少。
於是為了提供教師適用範圍較大的創用CC資源,
出版社勢必得花費更多的人力成本在資源的蒐集上。
人力我想是比素材還要貴的。

要寫這樣的一篇文章,應該先做以下功課:
1. 教師使用創用CC素材,與出版社提供創用CC素材,其間的差別何在?
2. 目前國內採用創用CC方式,且可授權「商業使用」的資源有多少?
3. 創用CC資源的品質與數量,與一般商業資源相較,如何?
4. 承上、若質量較差,教師與家長是否可接受一本品質略差但符合創用CC條件的教材。

還有,寫一篇文章,論點要堅定,遇到不好解決的問題,
用「也不必然」、「只要符合某種特定脈絡...」這類模稜兩可的文字帶過,
輕易引導出有利自己的結論,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。



再談創用CC的本身。

創用CC出現的時間,差不多與WEB2.0同期,不是一個新玩意。
與其思考為什麼教科書出版社不採用,一般商業模式不採用,
不如先思考,這個2002年就開始提倡的觀念,為什麼這麼少人用。

我也是創用CC的愛用者,從2002年起,我個人的第一個Weblog,就採用創用CC取代以往製作網頁時的著作權宣告。但不得不正視的,創用CC有其無法包含的範圍,例如這個網誌,我就不會想採用CC的授權方式。

星期五, 7月 01, 2011

透明魚發揚光大

新世界『透明標本』

藝術家富田伊織,原本是個漁夫(這個轉行真是合情合理...)
其實這個小玩意大概大學生物相關科系的都玩過,
只是人家在一門學問裡研究到極致了,才能叫做達人,
富田先生染出來的標本的確特別美麗,可不是為了交作業笨手笨腳的大學生可以比擬的。
這項技藝,目前在日本各地展出,也有銷售各類標本。

網站也做得很漂亮喔~

PS.喜歡透明魚的人...應該算是戀屍癖嗎~哈!

星期四, 6月 30, 2011

網摘:只有學木材的人看的到

只有學木材的人看的到

念植物的人跑去念時尚設計,會激盪出甚麼火花?

我覺得顯微鏡下的很美,但畫出來的,多了一點抽象的藝術感...
如果有微生物版的應該也不錯,像是阿米巴原蟲、伊波拉病毒都很適合,哈哈。

其實"結構"這件事情本來就是一種設計(生物結構、化學結構...)。
只是自然界中的結構,是老天爺的設計,而且往往巧奪天工的不可思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