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2月 21, 2011

《等待的投資》讀後感

日前收到一封轉寄信,內容是洪蘭教授發表在中國時報的文章《等待的投資》。
這篇文章的立論實在不夠穩固,算是我看過的洪蘭教授文章裡,最差的一篇。

長期閱讀洪蘭教授關於教育的文章,總覺得立意良好、說服力薄弱,但找不到造成這感想的原因。
這篇文章倒是讓我想通了,拜讀後我幾乎是立刻的想起,很久之前看過李敖對龍應台的一篇評論。
以下摘自《我李敖的定位》:
......有人問我李敖,你是不是批評家,我告訴各位,我避免做批評家。
為什麼我要寫《北京法源寺》這個長篇小說?因爲那是我做文學家的本錢;......(刪節)......為什麼我李敖要寫《蔣介石研究》、《國民黨研究》、《民進黨研究》,這些是我作爲一個歷史家的本錢,這是我的張本。
我李敖也寫過一些批評的文章,你從這個角度來看,我也部分是批評家,可是我絕對不能說,我以批評家作爲我的一個招牌,那我就不值錢了。爲什麽呢?因爲那個不夠的。為什麼我要批評到龍應台這些小女生,她們就會批評,寫極好的文章來批評,可是你的長篇小說呢?你個人的創作呢?或者說你的學術著作呢?都不能談,你只是一個批評家,味道不夠了,力量不夠了。所以我說,我們不要只做一個批評家,批評家是不會被立銅像的。我們很多人努力了一輩子,像龍應台到今天爲止,寫了一手好文章,可是他是批評家,不夠看的,這就是我李敖的看法。龍應台的文章,好像用了一張漂亮的紙,包了一個臭雞蛋,打開看,臭臭的,沒有見解,見解很普通,可是包裝得是好,文章寫得極好,這是龍應台。批評家本身沒有貨給別人來批評,這是不夠的。......

我不能完全同意李敖的意見,畢竟不因人廢言的道理我還是懂的,且有資格如李敖這麼張狂的,世上也沒幾人。
龍應台的文筆比洪蘭教授好得多,而且當初龍應台為文批評台灣學生國際觀不夠後,也撩下去在清華大學開了一系列的講座課程。借用李敖的批評,對龍應台也是抱歉了點。

我只是想藉以說明,為什麼洪教授的文章一直無法感動我。

洪教授的本業是認知神經科學,藉由對於生物生理的研究,解答心理學的謎團,
是一個橫跨在神經生理學與社會心理學之間的學門。
若依照傳統上對科學的定義,這學門、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科學。
傳統科學所要追求的,是萬物背後簡單純粹的本質,那唯一的真理。
「思想與行為」這個變因繁多的研究題材,光是研究方法科不科學,研究材料的取樣客不客觀,就夠折騰人了。
社會科學所稱的科學,一直無法是自然科學家所認同的科學。
所以我說認知神經科學似是而非,並不是貶抑,而基於我自身對於這門學問的愛好與關注,所理解研究的難處。

洪教授的文章,多半會藉由一些生理學的背景切入或解說。
好處是,利用科學支持其所要評論的行為,得以讓其論點具有說服力。
例如:
研究發現,智商120以下的小孩,其大腦的活動力只有一般人的70%,
接著推論,所以要讓小孩聰明,就要多多刺激他的大腦...

上述的推論可能會是大多數人順讀文章後,理所當然接受的說法。
(其實這樣推論應該已經有人不能認同)

可是如果過度延伸呢?
例如:
承上,現在的小孩比較笨,是因為家長都很忙,缺少了陪伴與互動因此小孩的大腦缺乏多樣的刺激。

能接受這推論的人數,應該就會銳減了吧!

洪教授的文章,甚至牽涉到社會現象、政府教育政策。
卻用一些科學研究的片段,來下定義、推論並延伸。
這麼大的議論題目,卻用這麼淺的立論基礎,連身為旁觀的讀者我都無法進入,也難怪被評論的人總是很難心服。

台灣的教育評論家太多、太多了,
洪蘭教授、李家同教授、族繁不及備載的教育立委們。

真的、太多了些。

教育實踐家,卻不那麼時常被看見,前些時候紀錄片《謝錦》,勉為其難的占了一陣子版面。
不知道熟知教育、在門內耕耘的人,是如何看待這些在門外評論的人呢?

一個國家的錢,用在哪?

一個國家的錢,如果不用在教育上,一定用在監獄上。

by 洪蘭.《等待的投資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