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1月 14, 2008

從南、北老師的差異看編輯工作

台北人覺得我是南部人,南部人覺得我是台北人。

高中的時候,旁人要是一聽我過年得回高雄、從沒在台北過過年,總會一幅恍然大悟的樣子道:「難怪你這麼黑」。


但在鳳山老家住的那短短3、4年,與我目前的歲數相比,似乎又太微不足道了,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應該是無庸置疑的台北人。
高中畢業為了有個正大光明的理由逃家,選了中山就讀。
美其名是可就近聯絡親戚情感,可我四年下來有乖乖去親戚家的日子,單手可數啊~
畢業後回台北的頭兩年,還真的有些兒不適應。
但台北與高雄到底差在哪?卻又說不上來。

前陣子,與用書的老師們討論,收集意見。
台北、高雄舉辦過數場會議下來,卻讓我有種隱約的感受:

台北的老師著重原理原則。
高雄的老師著重演練計算。

這當然不是絕對~畢竟會議中的老師數量佔全體老師的比例甚少。
所以我說了,這只是一種隱約的感覺,而也可能只是當時會場中發言較踴躍的老師,引導了我。

但如果說這是地域的差異,它引導的就是這本書籍到底要適合哪一個區域的使用者。
而個別地域中的每一位老師更是有著教學習慣與理念的不同。
由此可見,編寫教材還真的很難讓個個使用者都滿意呢!
理科的我們如是,想來文科的編寫者一定更是在寫稿、校稿、審稿的每一個關卡,字字計較了。

當編輯的人,常覺得自己總是在最微小的地方努力著。
而心酸的是,這努力的結果如果是合了讀者的意,往往不會被發現。如果是不合意的,必定是會被揪出來,大加撻伐了。

聽說,有些學習領域的教材內,還往往有著所謂「學派」的問題,
這...更是說也說不清、理也理不完的難題了。


沒有留言: